“潮课”受关注实因大学缺个性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熊丙奇 2013年3月29
近来,高校的选修课表接连刷新,“潮课”不断。比如,中山大学开了一门叫《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课,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有一门“新女性必修课”,随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今年首次开设《爱情与婚姻》选修课。至于“爬树课”、“马术课”、“魔术课”,也是一上课表,就备受关注。
大学的“潮课”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我国大学长期来缺乏办学个性、“千校一面”,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学的课程总量不大,课程大同小异,同一专业学生上的课几乎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校出现一门稍微“另类”的课,很自然地就会引起舆论的关注。
二是这些“潮课”,教育的个性似乎不足,倒像是为“潮”而“潮”,有不少“炒作”的意味。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谈“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对于高校如何创新,社会也很重视。社会期待高校有真创新,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噱头”。
以上这两方面,正是我国大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把招生、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自主权交给学校,不再以行政命令规定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如果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可以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置课程,每所学校、每一专业的课就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教师有教育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自主进行教学,那么,在大学是不缺乏个性课程和个性教师的,课程也就无所谓“另类”和“潮”了。
其次,要在大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把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教授会,大学开设什么专业、课程,这本属于教育和学术事务,应该由教授、专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但现实中,这类事务的决策权,却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这一决策机制不调整,如果大学获得办学自主权,就可能出现权力被滥用的情况,所开设的专业也会在盲目跟风中缺乏特色。这也是目前公众比较担忧的一方面。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组合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校的选修课比例相当高,也五花八门。如果要说“雷人”、“另类”,那比比皆是,比如,有“僵尸课”——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将观看16部经典僵尸电影;有“Lady Gaga和名人社会学”课——把Lady Gaga和她的成名经历作为一个实例进行详细的社会学分析。而由于“另类”太多,也就不让人觉得“另类”了——这是办学的一种常态。大学的课程本就不该一个模板,而应该各有各的特色。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