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基于现代性的分析

作者:徐国庆时间:2018-03-04点击数:

徐国庆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 要】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应当把它看做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内涵的关键抓手。现代学徒制不是简单地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恢复传统学徒制,时代背景赋予了它全新内涵。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应当从对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的分析中去寻求。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现代化、面向产业的现代化、指导方式的现代化与培养标准的现代化。由此构建的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制度构建具有公共性的师徒关系,根据现代产业的特点进行学徒训练内容开发与机制构建,对师傅的指导能力进行专业化训练以及开发具有统一性、权威性的学徒训练标准。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发展策略;现代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地发展现代学徒制,它们对建立现代学徒制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无论对高职教育来说还是对现代学徒制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现象,因为多数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实施的,而我国的情况是高职教育对现代学徒制表现出了高得多的兴趣,并采取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行动去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以高职教育为载体发展现代学徒制,将赋予现代学徒制许多新的内涵,比如:在高职教育层面,现代学徒制的功能定位就不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工作经验,而是可以定位在培养适应高技术时代的专家型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办学中的许多难题,比如改变学生厌学状况,提升学生生涯发展空间等。

现代学徒制的确在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中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应当把它看做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内涵的重要抓手。从实践角度看,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高职教育该如何发展现代学徒制?其重要切入点有哪些方面?这是目前多数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停留在如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来实施现代学徒制。本文认为,对发展策略的把握还是应当从对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的分析中去寻求,即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现代学徒制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如何发展现代学徒制。

一、师徒关系的现代化与现代学徒制的构建

何为现代学徒制?许多文献把它界定为由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界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现代学徒制时仍然把校企合作的构建作为核心内容。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抓住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现代学徒制的深度推进最好有校企合作平台,但校企合作并非现代学徒制建立的必备条件。试想,如果某所高职院校有极好的校内实训基地,聘请了企业师傅利用基地的资源系统地对学生个别地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能否纳入到现代学徒制?毫无疑问应当把它纳入,因为它完全构建了有别于班级教学的另一种技能学习方式,而这才是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真正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即使某种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但如果在这种培养方式中并无稳定的师徒关系做支持,而只是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通过自主的观察或独立工作进行学习,那么它也不是现代学徒制。

因此,现代学徒制的首要要素是师徒关系,而且这一关系要达到相当的稳定状态,学徒可以在师傅指导下系统地进行技能学习。校企合作并非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而只是现代学徒制成功实施的一种理想平台,然而即使没有这一平台,也可以通过其它平台实施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在构建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应当把师徒关系的构建作为核心内容,而且这种师徒关系不能仅停留于一些仪式,而是要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其目的是解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无法解决的许多技能学习问题,比如精湛技能的训练、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传递、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的获取等等。用学校教育形式代替传统的学徒训练形式曾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进步,因为在学校形式中,技能获取的效率更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使技能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学校职业教育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理想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把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徒训练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要看到,在当代社会,师徒关系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个体手工业。在这一经济模式中,师傅与雇主的身份是统一的,雇主招收学徒的目的是为了招收雇工。这对其业务的开展来说极为重要,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业务量,对有些行业来说,仅有师傅一人是无法工作的,比如铁匠。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招收并训练学徒的内在动力。然而今天的经济是以企业为基本单位运作的,企业是现代经济系统的细胞。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师傅身份与雇主身份被剥离开来,师傅自身也成了雇员,在有些制度中,他们甚至是在身份上与学徒没有太大区别的雇员。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师傅训练学徒的动力何在?同时,由于师傅本身也是雇员,他们的就业也处于流动状态,这也给稳定师徒关系的构建带来了困难。

另外,传统学徒制中,师徒之间的技能传授关系依附在雇佣关系中,师傅训练学徒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能超越自己的人,而是使学徒能更好地帮助他完成工作,因此它并非一种真正的教育制度。它的明显缺陷是学徒训练时间特别长,很多时候师傅还会特地压低学徒的技能水平,使学徒不得不一直依赖于自己。即使是工厂出现以后,由工厂作为主体招收学徒,其首要目的也是为了完成企业自身的用工需要,而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工厂学徒制中,学徒所获得的技能训练是非常粗浅和狭隘的。现代学徒制要恢复的显然不是这种师徒关系。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传统学徒制产生的基础完全不同。它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不是员工雇佣,并且它所进行的人才培养还要能克服学校职业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是一种更加合理、高效的技能培养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先招工后招生是工厂学徒制的特征,它与现代学徒制的根本目的是相冲突的,因此不应把它作为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先决条件。

以上两个方面就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在当代构建的现实条件。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在现代经济模式中如何重构师徒关系,第二个问题涉及的是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构建什么样的师徒关系。通过解决这两大问题所构建起来的师徒关系,必然内在地赋予它现代特征,这是现代学徒制现代性的第一个表现。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度建设,使师徒关系脱离私人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经济目的,把它建立在具有公共性的制度基础上。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赋予师傅类似教师的角色,比如给予承担了学徒训练的师傅合适的经济报酬,同时在其职业资格晋升、就业稳定、社会声誉等方面予以制度性支持,把学徒训练成效与其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不一定要以校企合作为条件,但校企合作在现代学徒制的系统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师徒关系的构建还涉及激发企业积极性的制度支持问题,这一直是个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寻找对员工技能要求高,且处于技能短缺状态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是一种合乎实践的选择。

二、面向产业的现代化与现代学徒制的构建

学徒制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自工业革命以后仍然保存得较好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及一些北欧国家;其它大多数国家的学徒制则经历了一个断崖式衰退过程;多数国家的学徒制只有在一些传统职业中才能找到,比如我国民间的陶瓷制作工培养、理发师培养等,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职业教育。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却又重新燃起了对学徒制的兴趣,并冠之以现代学徒制(有时称新学徒制)这一名称。这就使学徒制发展呈现出了一个型过程,见图1。

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当代人们恢复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学徒制到底可以解决当代职业教育的哪些重要问题?许多国家,比如英国等,把现代学徒制看做增进青年工作经验、提高其就业率的重要策略。国际劳工组织阿克斯曼(M.Axmann)和霍夫曼(C.Hofmann)的这段话充分代表了这一政策取向:对学徒体系兴趣的重燃在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会谈中得到了回应,因为拥有学徒制的国家的青年失业率更低。讨论反复强调,对青年人来说,学徒制是沟通学校与工作世界的有效手段,因为这可以使他们在接受技术与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工作经验。”[1]那么,这就是当代恢复现代学徒制的唯一目的吗?并非如此。这一目的现在看来应该是多元的。现代学徒制这种模式的确可以通过依托师徒关系,使学徒获得更加深入的工作经验,甚至构建起对其生涯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师徒关系,从而大大提升学徒的就业竞争力,然而还有许多国家,尤其是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其背景是世纪之交的几次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重新意识到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反思。

要理解清楚这一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导致传统学徒制衰退的关键因素。归纳起来,学徒制在近代的衰退主要有四大原因:(1)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即生产组织方式由个体模式发展到工场模式乃至现代企业模式。这一原因导致了雇主与师傅角色的分离,使师傅培养学徒的积极性大大削弱。(2)过度自由化的市场运行机制。以英国为代表,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非常相信自由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企业竞争,对企业的竞争行为约束很少。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会使企业更多地担心它在市场中的生存而忽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会使企业由于过度竞争而不愿意承担公共职责。这两个方面对学徒制的保存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可以看到,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职责比较多的国家通常是实施协调性市场经济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这些非市场治理机制在新的民主政体与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以改头换面的形式继续发展。到了80年代,日本与德国一起成为与英美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2]。(3)标准化制造。这是由美国发起的,凯瑟琳·西伦对此做了精彩分析:在德国,19世纪末的金属加工制造企业关注的是技能认证;在英国,企业关注的是夺取管理控制权;在日本,企业则关心减少员工流动;在美国,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理性化生产过程从而减少对技术工人的依赖[3]。这种制造模式使得工人只需经过很短的标准化训练便可胜任工作,学徒制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看到,学徒制保留得好的国家往往是保留了许多传统制造方式的国家。这里要注意制造技术与制造方式的区别,同一制造技术框架下,由于企业所追求的产品形态不同,其制造方式会有很大差别。对学徒制有需求的经济是在产品形态上注重个性化、精致化的经济。(4)科学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自19世纪中叶,科学理论开始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今天的许多技术都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这种技术形态使得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介入,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错觉,即认为只要掌握好了科学理论就可以轻松地掌握技术,忽视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在技术成功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这必然会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全脱离学徒制而转向学校制。

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构建是针对现代产业而产生的一个课题,因为学徒制的衰退与现代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学徒制在现代构建的需求也与现代产业新的发展形态密切相关,同时现代学徒制构建将遇到现代产业所特有的环境,其中的困难与解决策略只有在对现代产业属性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才可能把握。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既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学徒制复制出来,也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1)在人才培养方式层面,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产业中恢复的学徒制。这种学徒制是培养现代产业中的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现代技术与工作方式的基础,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入研究,才可能把握住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开发出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训练项目。(2)在制度构建层面,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经济运行环境中恢复的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面临的经济运行环境要复杂得多,比如企业师傅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问题,只有当这些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现代学徒制才可能作为一种制度构建起来。这是现代学徒制现代性的第二个重要体现,即面向产业的现代化。

因此在现代学徒制构建过程中,不能仅仅在形式上恢复学徒制,比如举行拜师仪式,而是要立足现代产业背景,构建符合现代产业需要,能够在现代产业环境中成功运行的学徒制,其策略包括三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专业,开发适合采用学徒方式训练的内容。发展现代学徒制并非要把所有专业都恢复到学徒制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构建要根据岗位需要对专业进行选取。只有那些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实践能力与丰富经验的专业才有必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也并非意味着要把所有专业内容都交给师傅去教授,教师在其中不用再承担主体责任,而是必须对学徒制训练内容进行精选,选择那些学徒制培养方式能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2)要在现代产业环境中激发师傅的积极性。师傅的投入程度是影响现代学徒制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从逻辑上看,在现代产业中师傅是不存在承担学徒训练责任的积极性的,为此需要构建一些能激发师傅积极性的制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普遍意识到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有的地区在探索给予师傅准教师待遇的政策。(3)要在现代产业环境中使企业责任建制化。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参与对现代学徒制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构建一种社会性的协调机制。让这种机制通过协调企业行为来推动其承担学徒训练的责任。然而这是我国极不熟悉的一个领域。我国这么多年来产学合作推进缓慢就和这一机制缺失有关。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这一机制不是必需的,比如美国这一机制就不强,但是这一机制与经济发展路径密切相关。美国不需要这一机制,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是原创性科技成果和批量生产,这种经济发展甚至可以不需要学徒制。然而德国和日本就需要这一机制,因为它们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生产极为精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英国经济发展难以依赖原创性科技成果,其产业运行又缺乏这一机制,这就是英国经济难以再度振兴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现在已选择了发展高端制造业这一战略路径,既然如此,那么就有必要在产业运行中构建这种协调机制。这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

三、指导方式的现代化与现代学徒制构建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在师傅。作为现代学徒制典范的德国双元制,其质量保障的基石便是完善的师傅制度。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有时对企业师傅的能力评价过高,认为企业师傅具有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因而必然是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然而近些年大量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实践说明,如果不对企业师傅进行教育学的专门培训,即使他们的专业能力很强,也很难胜任好教育者的角色。

对学徒制来说同样如此。传统学徒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确有很多优势,但它也存在许多极为突出的问题。事实上在古代社会,接受学徒制训练从来就没有被视为在接受教育。即使是后来的企业内学徒制,其问题也是备受诟病,并不被视为一种良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到企业当学徒是青年人一种无奈的选择。比如我国企业内学徒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认定传、帮、带式的师徒制已经落伍的观点也成为当时的主流[4]

传统学徒制的突出问题是师傅的指导方法非常落后,甚至没有明确的方法,全靠学徒自身领会,人才培养效率非常低下,有时还会带有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关系。事实上,传统学徒制只是依附于员工雇佣的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甚至还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制度。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去实施现代学徒制,很可能产生学生对师傅的指导不满意的现象,有时甚至可能导致师徒关系紧张。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到学徒培养质量。有的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不能仅仅停留于给学生确定师傅,对师傅的指导工作进行考核,而是必须加强师傅队伍建设,让他们掌握现代教育学知识与学徒指导的原理及方法。师傅指导方式的现代化是现代学徒制现代性的第三个体现。

师傅也是教育者。与教师一样,他们必须具备胜任师傅工作的一些基本条件,如精湛的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崇高的师傅道德;他们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如教育的目的、学徒观、师徒关系观、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等等;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必须具备高超的学徒指导能力。这是成功指导学徒时非常重要的能力。师傅只有掌握了这一能力,学徒培养才能从非结构化发展到结构化。这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能力,正如有许多教师理论水平很高,却无法把所掌握的知识清晰地讲解出来让学生掌握,师傅在指导学徒时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技能水平高超的工匠不一定是合格的师傅。高职院校在学徒制构建中,必须把师傅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学徒指导能力由两个方面构成:(1)对自己技能掌握过程的清晰认知。技能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经过长期训练获得的,一旦获得以后,其过程便以默会的形式存在,个体能清晰地意识到的往往只是其起点和终点。技能存在形式的这一特点,使得许多师傅无法把其技能过程明确表达出来。如此,他们便不能清晰地把自己的技能传递给学徒。因此,学徒指导能力的第一个要素,应当是师傅通过对其技能活动过程的自省,获得对自己技能掌握过程的清晰认知。(2)对指导学徒进行技能学习的策略的掌握。这一要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技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给学徒。这一要素包括对学徒现有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判断;对学徒训练目标的准确理解与对训练过程的合理规划;结合工作过程对学徒进行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的能力;对学徒技能与职业素养发展水平的准确判断。这两个方面必须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师傅才可能较好地掌握。

由于师傅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师傅资格的专业认证制度。

四、培养标准的现代化与现代学徒制构建

这是现代学徒制界定中学者们普遍持有的观点。它也是现代学徒制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方面。以往的学徒制,包括民间学徒制和企业内学徒制,只是为师傅或企业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的。这种培养制度具有私人性质,它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培养内容非常狭隘,学徒只是学会了师傅所掌握的从事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然而现代学徒制是正规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学生在学徒训练期间的学习内容是完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培养过程要按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来展开,学习成果也要计入整个学习成果中。因此,通常在现代学徒制中,针对某一职业的学徒课程框架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强制性的,如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框架教学计划、英国的学徒制框架、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5]

对我国高职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来说这是一个难点。目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时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如企业不愿意深度介入,或者企业只希望通过浅层介入以赚取学徒培训费用,至于那些实施得较为成功的案例,企业也只是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满足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些企业往往处于规模的快速扩张阶段,它们对员工的技能水平要求很高,而且其技能具有特殊性,很难在外部招聘到合适的员工。高职院校通过与这些企业合作可以快速建立起学徒训练模式,因此不失为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一种有效策略。但要注意到这实际上只是一种订单人才培养,其问题在于难以完全根据学徒技能成长的需要设计训练内容,而且这种合作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随着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产生较大起伏。因此要使学徒制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首先必须建立起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与物质基础,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上面第二点已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就实施层面来看,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关键是要开发具有公共性质的学徒训练标准。这一公共性质可以体现在国家层面,也可以体现在省市层面,在途径上可以采取政府委托各类行业协会的方式来实施。但无论如何,开发统一的学徒训练标准是实施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在21世纪初完成了这一建设,这为其目前快速推进现代学徒制提供了重要基础。在这一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这些国家。虽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步的时间并不比这些国家晚,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出色的课程开发专业人员极为稀缺,课程开发的顶层架构不够完善,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速度比这些国家要慢很多,至今尚未建成具有权威性的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学徒训练标准构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开发的标准要对学徒制实施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学徒训练的最终要求可以用能力标准进行描述,但为了使标准更具操作性,应当开发用于学徒训练的项目及其质量标准。学徒训练标准应主要由训练项目、质量标准和能力标准三要素构成。(2)学徒训练的内容应当根据现代工业或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特征进行开发,挖掘出现代产业中有较高劳动力市场价值的工作项目作为学徒训练内容,而不能局限于传统学徒制的眼光,把内容复杂但在现代产业中价值已不大的技能作为训练项目。现代产业对操作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少,对分析、判断、设计等心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学徒训练内容构建应更多地关注需要心智技能的工作项目。(3)学徒训练内容开发还要特别注意开发需要通过学徒制才能训练出来的能力。至于更多地依赖理论学习来形成的能力,或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来掌握的标准化技能,则还是应由学校教育来承担。

结语

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要把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制度建立起来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近几年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推进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这些经验还停留于工作层面,人们对深度推进现代学徒制表现出了迷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深度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策略还是要从现代学徒制本质的深度解读中去获取。


【参考文献】

[1]Axmann,M.(2013)Overcoming the work-inexperience gap through quality apprenticeships-the ILOs contribution[A].In Akoojee,S.Apprenticeship in a globalized world:premises,promises and pitfalls[C].Berlin:LIT VERLAGDr.W.Hopf,P.19.

[2]高柏.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

[3]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7.

[4]王星.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08.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15JZD046]。


作者简介: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来源:江苏高教,2017年第1期,第79-84页)


copyright©2017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山阴路526号 Tel:0575-880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