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本站首页 > 正文

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

作者:​马树超时间:2018-03-30点击数:

马树超

摘   要: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引导是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市场发展的成功探索;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先后经过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目前进入产教融合的优质院校建设和整体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政府引导;示范院校;优质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叠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满足适龄青年进入高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需求,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新类型,面对市场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政府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的引导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一、国家示范高职专项:引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6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部署,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和发展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旨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学校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好、辐射能力强的100所高等职业院校,优先进行重点支持,并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工学结合的重点专业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凝聚教学改革的共识。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批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加快了高职教育改革步伐,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一批重点专业脱颖而出,建成了对接各地重点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带动了省级示范、行业示范等一大批高职院校,一批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高职院校群体脱颖而出,他们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实体经济建设,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之路,高等职业院校显示出空前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称赞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就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优势,用六个标志来描述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所具有的典型示范意义,这就是逐步成熟的面向职场模式、正在深化的产学合作关系、双师教学团队的理念和机制、紧跟市场的观念和体制、对职场中层人才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等[1]。在该项目实施中,中央财政专项投入资金产生了明显的拉动效应,地方财政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生均预算内拨款水平明显提高,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基本实现了与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大体相当的建设要求,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2017年各地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万元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政策依据。正是基于产教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改变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质量,提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也提高了高职院校在教育领域及其在全社会的地位。近几年,一批高职院校校长(书记)先后调到应用性本科院校担任党委书记或校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发展成效的认可。

二、国家骨干高职专项:引导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2010年,在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充分认可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对继续延长该项目计划的实施作出具体安排,确定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继续发挥财政专项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引导作用,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并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突破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瓶颈的重要举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形成新的引领机制。

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文件规定央财资金可以部分安排用于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政府引导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信号。一批国家骨干建设项目院校领导普遍认为,骨干建设项目不仅仅使学校办学业绩得到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取得了成功突破,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90%以上的骨干项目建设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成立了职教集团的骨干院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部分重点专业探索了校企合作的升级模式。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类专业群建立与技术链上游企业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技术链下游企业提供毕业生和培训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围绕产教融合开展的校企合作升级模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通信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技能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培训过程,并且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混编组建工作团队,按同一标准进行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得到产业链下游企业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在《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报)面向社会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中,有25所是国家骨干高职项目建设院校,在骨干建设专项验收中获优秀成绩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居其榜首,显示了骨干高职项目建设院校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服务地区和行业的贡献度方面发挥的示范作用。

三、国家高职质量年报:引导确立高职教育新型质量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是“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探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院校面向社会发布质量年度报告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部门策划并通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社会第三方连续五年编制发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逐步确立了5个关键维度的高职教育新型质量观:一是学生发展,引导高职教育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质量;二是学校教学质量,强调高职院校既要重视教学硬资源建设,也要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教学软资源,引导院校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院校发展的环境质量,包括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等财政专项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和相关政策落地的质量;四是服务贡献力,引导院校重视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企业的贡献质量;五是国际影响力,引导院校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发挥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独特作用。为强化引导,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专门建立与上述关键性维度相对应的测评工具,包括计分卡、资源表、落实政策表、服务贡献表、国际影响表等5张表格,明确指标,发挥高职教育质量观相关指标的量化测评和引导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的一个重要主题。据2016年报分析[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产业新发展,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点数明显增加,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点成倍增长。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有合作企业的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50%以上的院校达到886所,推动了高职院校办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优化,有627所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8000元以上,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超过0.5的院校超过800所,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工位数充足,成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条件优化的一个重要特色。2016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专门发布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按照毕业生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和公益性培训服务和学生规模等指标,反映高职院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特征,重在引导高职院校更多地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企业。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进入50强院校数量计42所,占84%,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央财专项引导高职院校发展的明显成效。

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引导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专业建设

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这是高职战线深入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面向十三五布局改革任务,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制定和执行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行动指南[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只有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4]优质院校建设将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作为前提要求,并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5]作为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优质院校建设对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对校企合作具有深层次意义。其一,产教融合是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新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课程等教学资源中,对提高合作育人质量具有主导意义;其二,产教融合有效推广产业新技术新技能,企业在合作中受益,有利于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其三,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企业将更加愿意和院校合作,实现企业的升级愿望,有助于合作发展;其四,按照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6],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技术链上游企业先进技术作为专业教学重要内容,并为技术链下游企业提供技术和培训服务,在提升合作育人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常态化。产教融合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职业学校和企业都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承担的职业培训任务,要按照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签发的职业培训条例和大纲开展培训[7],职业培训条例和大纲对职业培训具有约束性,是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职业培训条例和大纲的动态更新和调整,体现了产业发展技术技能新元素对培训要求的及时融入。澳大利亚TAFE模式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英国现代学徒制项目框架也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围绕职业要求而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目前,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建设,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有一批专业形成特色,具备了产教融合的优势,成为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已经形成国际领先优势。该专业20名专业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14人、博士7人,45人次参加过华为公司技术培训并获证书;2008年成立国内高校第一家华为合作授权培训中心,2011年建成国内高职第一所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开设IP数据、光网络、移动等方向课程模块,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在校生中产生了全球高校第一位、全球第150位华为光传输顶级认证专家(HCIE)15名在校生通过华为路由与交换顶级认证(HCIE),150多人通过华为HCNAHCNP认证,在校生通过华为顶级认证HCIE的人数在国内外高校中遥遥领先;2013-2016年连续4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又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追随中国中车走向世界,高速动车组技术专业具有国内外领先优势。该专业拥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6名教师任中国中车等企业技术顾问;牵头建设国内外技术水平一流的轨道综合实训中心;近3年与中国中车合作开展项目研究9项、技术服务16项;毕业生仅2016年就获全国铁路系统动车组机械师技能大赛、车辆技术技能大赛、客车检车员技术技能大赛等3个赛项的第一名。再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也已形成国内外领先优势。该专业15名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技师2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5人是国际印刷标准组织认定的专家(G7Expert),7人为国家级裁判员,其中我国唯一的世界技能大赛国际级裁判、国际大赛教练组组长各1人;已经完成3项印刷媒体技术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写;有2名在校生分别在第42届、43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竞赛中获得亚军和季军,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过去三年共有55名在校生在国家级一类竞赛中获奖,获奖人数和等级在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中遥遥领先。

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来采用行政指令推进工作需要转向更多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采用专项资金引导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改革探索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建议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的专项引导作用,落实李克强总理最近关于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的重要批示,必将更加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1]查建中.现代职业教育实质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06-09.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林宇.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4]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2/27/

content_2624263.htm.

[5]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Z].2015.

[6]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12-1701.

[7]张家寰,许英.19961998德国职业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精选[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马树超(1953-),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

作品来源:职教论坛,201701期第32-35页。


copyright©2017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山阴路526号 Tel:0575-88054043